1955年,新中国首次进行军衔授予,共评选出10位元帅、10位大将、55位上将、175位中将和802位少将。其中,少将的人数本来就很多,再加上后来陆续补授和晋升的,总数最终超过了一千人。
虽然少将的军衔等级不算特别高,但在战争时期,这些将领们个个都立下了显赫战功。说到1955年的那次授衔仪式,至今还留下了不少值得讨论的故事。
这四个人无论是经验还是水平,看起来都稍微差了一点。由于种种因素,他们得到的军衔也比实际应该得到的要低一些。
贺晋年同志
在开国少将的名单里,贺晋年是个特例,他是唯一一个副兵团级别的将军。这个情况让不少人觉得有点出乎意料。按理说,就算不是上将,评个中将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。
贺晋年来自陕西安定县,1928年就加入了党组织,这个时间点不算晚。在红军时代,他主要在陕北活动,是陕北红军根据地的重要创建者之一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1936年他就已经当上了军长。从这些经历来看,贺晋年在红军时期的地位几乎和上将相当,因为当时不少上将还只是师长级别。
在抗日战争时期,贺晋年主要负责后方的守卫工作。虽然由于参战次数有限,他的晋升速度受到一定影响,但他最终还是被提拔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三旅的旅长,并兼任三边分区的司令员。
抗日战争结束后,他调任东北,担任纵队司令。当时东野的纵队司令大多被授予上将军衔,然而贺晋年这位战功卓著的将领,却因高饶事件的影响未能获得应有的晋升。
新中国成立后,贺晋年继续留在东北,担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,直接在高岗领导下工作。他们俩早在陕北红军时期就是并肩作战的老战友。到了1954年,高饶事件发生后,贺晋年也因此受到牵连,而这时离授衔只有一年时间。1955年授衔时,由于贺晋年受到事件影响,他的军衔被有意压低。原本只打算授予他大校军衔,后来彭老总出面协调,向朱老总反映了情况,朱老总又与主席沟通,最终才确定为少将军衔。
钟伟是一位历史人物,他的故事和事迹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他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,在动荡的时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无论是面对挑战还是机遇,钟伟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。他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,更是那个时代变迁的缩影。通过他的故事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,感受那个年代的风云变幻。
钟伟被称为"中国版巴顿",是一位战功赫赫、颇具传奇色彩的将军。他正是热播剧《亮剑》中李云龙这一角色的重要原型之一,两人的性格特点极为相似。当得知自己被授予少将军衔时,他当场发火,毫不客气地说:"这种军衔牌子,就该挂在狗尾巴上!"
钟伟在红军时期曾任师政委,抗日战争中担任新四军副旅长。他的辉煌成就与韩先楚颇为相似,都是在解放战争中声名鹊起。在东北战场上,钟伟同样担任了纵队司令员的职务。
钟伟在历次职务变动和战场表现都很出色,按理说晋升中将是十拿九稳的。可最后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。至于他为什么只得了少将军衔,众说纷纭,有人觉得这可能跟他在抗日战争中的某个特殊经历有关。
那时他在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当团政委,有次打仗,钟伟没向上级请示,在敌人猛攻时私自带着部队撤退,结果让李先念的司令部陷入危险。战斗结束后,钟伟因为这事挨了批评,他干脆带着老婆和警卫员一声不吭地走了。这种擅自离队的行为确实挺糟糕,对他肯定没好处。
另一种观点指出,他在广西剿匪工作不力是关键因素。新中国成立后,钟伟担任广西军区参谋长,而广西在剿匪行动中成效不佳,曾遭到上级批评。不过,钟伟仅是参谋长职位,按理说不应该由他承担主要责任。
钟伟就像电视剧里的李云龙,打仗是把好手,但也是个爱闯祸的主,官位起起落落好几回。这可能跟他军衔评得不太高有很大关系。
钟伟的军衔是少将,但他却当上了北京军区参谋长。这个位置通常得是中将或者上将才能胜任,所以钟伟属于那种军衔不高但职位很高的特殊情况。
段苏权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。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,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段苏权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,还在政治和军事理论方面有着深刻见解,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段苏权是贺龙元帅的老部下,年仅18岁就当上了师政委,这份资历足以和许多上将比肩。全面抗战打响后,他进入抗大学习,随后被调往华北抗日前线,参与了平北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工作。
在解放战争时期,他曾是四野第8纵队的司令员。到了1948年,8纵重组为第四十五军,由黄永胜任军长。段苏权被调任为东北军区作战处处长,级别有所降低,但没过几个月就恢复了原职,出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。与其他纵队司令员不同,他并未带领部队南下,而是留在了东北军区,没有继续在前线部队任职。
在辽沈战役期间,段苏权的指挥出现了一些失误,让上级领导很不满意。8纵丢了小紫荆山阵地后,没有马上向上级报告。另外,在进攻锦州的时候,他对抢占两个机场的任务产生了犹豫,耽误了战机,给了敌人增兵的机会,这也招来了上级的严厉批评。
这件事对段苏权以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1934年,段苏权在战斗中负伤,与部队失散,只能回到老家。直到抗日战争爆发,他才历经波折重新归队。由于长时间没有他的音讯,部队以为他阵亡了,甚至为他举行了追悼仪式。
这段“消失的过往”被一些人看作“逃避现实”,最终被打上了“历史包袱”的标签。
由于在评定军衔时遇到了一些特殊情况,段苏权最终只能被临时授予少将军衔。
解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,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。他出生于1908年,是吉林省东丰县人。解方早年加入东北军,后参加中国共产党,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建战功。1955年,他被授予少将军衔。解方在军事指挥和战略策划方面表现出色,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。他于1984年去世,享年76岁。
1955年,解方被授予少将军衔。解方本人对此并不在意,但他的上级彭老总却觉得不公平,甚至公开表示:“如果解方只能当少将,那我最多也就配得上中将。”
解方来自吉林辽源,1930年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加入了东北军。在全面抗战爆发前,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并在东北军中长期进行地下工作。西安事变期间,他积极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,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在抗日战争接近尾声时,他前往延安工作,先后担任中央军委情报部第三局的局长、中共中央党校军事训练班的秘书长,以及八路军第120师358旅的参谋长职务。
在解放战争时期,解方回到了东北,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副参谋长和辽宁军区的副司令员。后来他随部队南下,成为第四野战军12兵团的参谋长和第40军的副军长,跟随韩先楚一直打到海南岛。
海南岛解放之后,解方投身抗美援朝战争,担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参谋长,这个职位相当重要。在那场战争中,解方与彭老总并肩作战,两人配合默契,因此彭老总对他非常了解,也清楚他为战争做出的贡献。
按照常理,解方的资历本应评上中将军衔,但由于他入党时间较晚,又缺乏红军时期的革命经历,最终只能被授予少将军衔。